彼得大帝号,俄罗斯旅游专列、专注俄罗斯火车旅游。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五 9:00AM - 5:30PM客服电话:135-5243-2257

当前位置:彼得大帝号 > 达人游记 > 正文

李先生游记,穿越欧亚大陆之俄罗斯历史文化一瞥

时间:2023-12-28 03:42:33

来源:彼得大帝号

编辑:一品九命

去年和一个背包客朋友聊起来,说起有个老友汇旅行社,专营俄罗斯和外蒙的旅游。今年四月我们从新西兰回来,去老友汇了解情况,负责人说老友汇旅行社做旅游更注重文化内涵。于是我们毫不犹豫地确定了时间,拉上大学同学一起报了名,我们六人成了这个旅游团的清华组合。

李先生游记,穿越欧亚大陆之俄罗斯历史文化一瞥

我们离开了叶卡捷琳堡,再次登上了彼得大帝号的“流动之家。”被列车甩在身后的那片幅员辽阔的,大于中国整个领土的俄罗斯亚洲疆域,是这个民族通过几百年的征战,逐步进入他们的版图的。列车运行的前方,就是欧洲大陆了,那里才是俄罗斯民族发家的地方,也是他们的政治文化中心,人口最集中的地方。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不同的民族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生存与发展的方式各不相同,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产生文明的时间也前后不一。适合农耕定居的地方生存环境相对较好,孕育人类文明也比较早,如欧洲的罗马帝国和亚洲的中华帝国。而在这两个帝国之间的北方欧亚大陆上,生存着几百个游牧民族,他们在生存环境恶化或出现危机的时候,只能变成“侵略者”向农耕民族索要生存空间,因此周期性的战争与迁徙成了古代欧亚大陆历史上恒久的话题。游牧民族的辉煌在成吉思汗时期达到了高潮,然而高潮过后,欧亚大陆上这些大大小小的游牧民族大都被划入了俄罗斯的版图之内。俄罗斯能够做成这样的功业,应该是有它的内在原因的。

李先生游记,穿越欧亚大陆之俄罗斯历史文化一瞥

蒙古金帐汗国图,图中右端的城市为喀山,它曾是金帐汗国的一部分

鞑靼自治共和国和它的小岛

十几个小时以后,列车到达了喀山。这里是俄罗斯鞑靼自治共和国的首府,俄罗斯的第八大城市。这个城市比较牛的地方不是这个“第八”,而是它与圣彼得堡莫斯科一同被列为俄罗斯三座A级历史文化城市,记录了俄罗斯早期的扩张史。接我们的女导游说:喀山是一座非常美的城市,究竟怎么样你们自己看看就知道了。虽然和圣彼得堡相比,这里显得不那么“高大上”,但它却是俄罗斯最“上镜”的城市。她开始给我们介绍喀山的历史,结合我在网上查的,喀山给我留下了这样的印象——这座城市有1000年的历史了,它位于伏尔加河中游,最早属于伏尔加-保加尔公国。十三世纪初这个公国被蒙古吞并,成为蒙古王朝的金帐汗国的一部分。当时金帐汗国的版图内还包括了现在俄罗斯欧洲部分及乌克兰的部分地区,也就是说, 在蒙古人统治期间,现在鞑靼共和国这片土地与莫斯科大公国是同属于金帐汗国的。

金帐汗国是一个由很多民族组成的庞杂的联合体,其中作为征服民族的蒙古族,人数甚少。因此,逐渐被周围的大量的突厥部族所同化。到14世纪前叶,突厥语和突厥文成为金帐汗国的通用语言和文字,汗国完成了突厥化的过程。蒙古人擅长马上得天下,但统治和管理这么大的疆域却显得捉襟见肘,且其内部还经常发生内讧和纷争。14世纪末,金帐汗国呈现衰败局面,逐步分裂出了西伯利亚汗国、喀山汗国、克里木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等独立国。其后金帐汗国在进攻莫斯科大公国, 强迫其纳税的战争中受挫。1502年,这个维持时间最久的蒙古汗国终于灭亡。16世纪50年代,俄罗斯首位沙皇伊凡四世开始取代蒙古人的地位,先后占领了喀山、阿斯特拉罕、克里木三个汗国,将金帐汗国大片原有领土并入俄罗斯。攻克喀山汗国(现鞑靼共和国)是俄罗斯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说明了它的军事力量已经压倒了这片土地上所有的游牧民族。

这里的鞑靼民族是原来的保加尔人与乌拉尔人及金帐汗国的各突厥部落,在语言和文化方面互相结合而形成的,其中很多人有成吉思汗一脉的血统。尽管他们在沙俄时代就成为了俄罗斯的一部分,但地位比较特殊。在苏联解体的时期,鞑靼共和国还曾经试图独立脱离俄罗斯,后来叶利钦与他们签署条约,和平地划分了利益和权限范围。条约给予了他们超出俄罗斯宪法规定的权力,因此实际上鞑靼共和国是留在俄罗斯联邦内的具有特殊地位和特权的国家,比如他们自主选举总统,任命政府官员,在税收、财政方面享有特权等等。导游告诉我们,这个共和国有115个民族,多为游牧民族,基督教、伊斯兰教、藏传佛教等不同宗教可以相互包容,和平共存,各民族之间相处也非常和谐。她带着我们前往斯威亚尔斯克岛去吃午饭,然后在岛上游览,并一再对我们说,这个岛是鞑靼自治共和国的,这里不属于喀山。

李先生游记,穿越欧亚大陆之俄罗斯历史文化一瞥

斯威亚尔斯克岛局部

我们在岛上先填饱了肚子,然后开始慢慢踱步,环顾这个风景宜人的地方。斯威亚尔斯克岛距离喀山市区约30公里,始建于1551年,俄罗斯人把它作为夺取喀山的前哨阵地,但据说这个一平方公里面积的军事要塞仅使用了4周就被弃之不用了。几百年后的今天,硝烟散尽的小岛早已变身为休闲度假的胜地。远远望去,小岛如漂浮在浩瀚水面上的孤舟,上面绿树环绕,花团锦簇,曲曲弯弯的小路旁矗立着木屋小院、教堂、修道院,不同风格的建筑,色彩斑斓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导游介绍说,现在岛上居民不多,大约三百人左右,但却有六七座有几百年历史的教堂,其中不乏世界文化遗产。当然,到了这座岛上,吸引我们的并不是这些教堂,而是岛上的自然风光,以及那种让人变得有些漫不经心的“慢生活”节奏。

李先生游记,穿越欧亚大陆之俄罗斯历史文化一瞥

岛上的教堂内外

李先生游记,穿越欧亚大陆之俄罗斯历史文化一瞥

斯威亚尔斯克岛上的悠闲气氛

沉浸在这种悠闲的氛围里,感觉导游说这里以包容和谐为特色还是很可信的。“鞑靼”这两个字,基本是游牧民族的专属词汇,在汉语里多少有点贬损甚至骂人的味道,在我脑海里也总是和“凶悍”或“野蛮”联系在一起的,但在这里感受到的,却是轻松、平和与安宁,也许时代不同了吧。鞑靼共和国现在可是全俄罗斯人均GDP最高的地方,早就脱胎换骨了。话说回来,不是被生存环境所迫,谁愿意铤而走险去挤压他人的生活空间,甚至刀兵相见呢。当年农耕民族屡屡被游牧民族侵扰,或征战,或进贡和亲,或高筑长城,费尽移山心力保卫自己的生活环境,演绎出多少忠良奸佞,英雄美人,爱恨情仇的故事,但却少有人关注游牧民族的艰难之处,这恐怕也是时代的局限所致。我很想在岛上再多逗留一些时间,只是行程不允许。领队韩阳开始招呼大家离开这个小岛,上车前往喀山市内。

喀山之夜

临近傍晚,我们到了喀山市内。导游告诉我们,喀山在鞑靼语里的意思是“锅”,因为喀山是在一块盆地上建起来的,形状像一口锅,故此得名。我想这要是在中国,这座城市可能会被叫成“大锅屯”之类的土土的名字。然而这口“锅”的外观看上去非常迷人,它的色彩很丰富,但又绝不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城市建筑的风格也是多样化的,欧洲、伊斯兰、蒙古、中国的建筑都能看到,且大都线条明快,轮廓清晰,与色彩搭配得非常协调。这座聚集了50多个民族的城市并不为世人瞩目,我听到它的名字似乎还是前几年这里举行过什么国际大赛,而现在映入眼帘的城市风光,一下就抓住了我们,也许这就叫“魅力”吧。比起那些国际大都市的琳琅满目,嘈杂喧嚣,这里的一切都显得那么简单和安宁,同时又充满了自信。

我们住在喀山克里姆林宫旁边,到那里不过是散步的距离。克林姆林宫并不只是莫斯科才有,俄罗斯很多城市都有克里姆林宫。俄语的“克里姆林宫”是内城的意思,也就是一个城市的核心部分。它不是一座单独的宫殿,而是一个建筑群。这个内城一般是用石头围墙围起来的,因此也有人把克里姆林宫说成是“石头城。”在宾馆安顿好了,没一会儿就到了吃饭的时间,走上餐厅的大露台,漫天霞光扑面而来,俯瞰晚照下的喀山城,顿时神清气爽。我们在露台上拍了几张照片,夜幕降临了,城市的灯光开始亮了起来,大家约好晚饭过后,向克里姆林宫方向行进,一起欣赏这座城市的夜景。

李先生游记,穿越欧亚大陆之俄罗斯历史文化一瞥

晚霞中的喀山城

李先生游记,穿越欧亚大陆之俄罗斯历史文化一瞥

夜幕降临,灯光初起

饭后漫步于喀山的街道,这里的夜景真可以用“惊艳”来形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喀山克里姆林宫中的谢里夫清真寺。这个清真寺是1996年在古喀山汗国的尖塔寺庙的原址上重建的,竣工时间是2005年7月,正值喀山建市1000周年。当年俄罗斯沙皇伊凡四世攻下喀山汗国的时候,下令焚毁所有伊斯兰建筑,因为沙皇是基督教派东正教的信奉者,他们以罗马帝国的继承者自居,不容许异类宗教存在。尖塔寺庙自然难逃厄运,终于毁于1552年的喀山围城之战。几百年以后,谢里夫清真寺在喀山克里姆林宫内著名的东正教堂——报喜大教堂旁拔地而起,这应该是体现了时代的进步,也显示了喀山人的包容和自信。毕竟,基督与真主比邻而居的地方还是非常少见的。

李先生游记,穿越欧亚大陆之俄罗斯历史文化一瞥

李先生游记,穿越欧亚大陆之俄罗斯历史文化一瞥

谢里夫清真寺,远景和近景

谢里夫清真寺内部可同时供1500名信徒祷告,附近的广场还可容纳 1 万人,因而被诸多媒体列为欧洲最大,最壮观的清真寺,也成为了喀山市的地标性建筑。清真寺的名字是为了纪念喀山汗国最后一位伊斯兰教领袖库尔·谢里夫,清真寺顶上的月牙朝向信徒们朝拜的麦加方向。在喀山乃至鞑靼共和国,多种宗教共存已经有几百年了,他们似乎并不很担心这个清真寺会被伊斯兰极端分子用于其它目的。当然,在前苏联时期,不仅是清真寺,连教堂也遭遇了灭顶之灾,各类宗教都在被禁止之列。现在城市里这些不同宗教建筑的重生,相互之间或许多少都有一些惺惺相惜的心境,争端大概也就不易发生了。

晚间清真寺是进不去的,我们在这里徘徊了好一会儿,感觉有些凉了,才开始从迷人的夜色中走回宾馆。一路上给旅游团的群里发美照,韩阳说我们把第二天该玩的地方提前玩了。我想这一点也不冲突,夜景归夜景,白天是另外一回事。当然,团里安排的住宿地点非常好,给了我们更多贴近城市,欣赏美景的机会。

喀山的底蕴

第二天团里的行程仍然从喀山克里姆林宫开始,由于出发的时间并不很早,所以我们早上起来仍有时间在附近浏览街景。姜倩大约起得很早去晨跑了,我们选了一条与克里姆林宫方向不同的路,一直走到了市中心喀山河的岸边。我发现这座城市美在自然、简朴,绝不奢华矫情。克里姆林宫白白的外墙,似乎就是“大白”一类的墙漆粉刷的,在晨光的映射下闪耀着,不失庄重。墙下的草坪绿得很滋润,河边的广场宽阔大气,对岸矗立在蓝天下的建筑群倒映在平静的水面中。说它是俄罗斯最上镜的城市,或许是指它没有过多粉饰与奢华,但城市风光看过去却完全可以与那些高大上的城市媲美。

李先生游记,穿越欧亚大陆之俄罗斯历史文化一瞥

喀山河畔

李先生游记,穿越欧亚大陆之俄罗斯历史文化一瞥

路过鞑靼共和国农业部

再进喀山克里姆林宫时,天气开始阴沉下来。谢里夫清真寺在建筑群中依然耀眼,内部也还是比较奢华的。最牛的大概是一个一吨重的水晶吊灯,说是从伊朗来的。但清真寺里一般不供奉他们的真主或其他神灵,只是穆斯林举行礼拜、做宗教功课、进行宗教教育等活动的场所,无法目睹穆罕默德真容,只能看到到处存放着的阿拉伯文的经文。这里的商店不少,游客也远多于信徒。不远的地方就是沙皇伊凡四世下令在喀山汗国原城堡的废墟上修建的第一个东正教教堂,这座教堂正是世界文化遗产,喀山克里姆林宫报喜大教堂。昨天晚上只看到几个亮闪闪的洋葱头,今天总算看清了它的全貌,可惜天气不太给力。

李先生游记,穿越欧亚大陆之俄罗斯历史文化一瞥

阴云下,东正教的报喜大教堂

喀山克里姆林宫里还有一座很有名的斜塔,又叫苏尤姆别卡尖塔,被认为是喀山历史的精神象征和荣誉标志。然而关于斜塔建筑历史的资料,全部毁于1701年的火灾,斜塔的修建日期因此存在争议。有人认为斜塔是俄罗斯军队建立的军事瞭望塔,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它是喀山汗国时期建起来的,是汗国被灭后仅存的著名建筑,并围绕着这种说法派生出了很多民间故事。比如说城堡是以喀山汗国末代王后的名字命名的,莫斯科军队侵占喀山之后,苏尤姆别卡王后从最高处跳了下去。一旦事情难有定论,各种传说就会大行其道,导游当然也就会有很多故事能讲。

喀山还有一所很牛的大学——喀山大学。这所学校成立于1804年,是沙皇尼古拉一世批准建立的,也是俄罗斯继莫斯科大学和圣彼得堡大学之后成立的第三所大学。现在这所大学在俄罗斯依然是顶级名校,这恐怕也是喀山文化底蕴深厚的原因之一。在这所学校就读的最牛的两个名人,都没能从这所学校毕业。一个是俄罗斯大作家托尔斯泰,他于1845年考入喀山大学东方语言系,攻读土耳其、阿拉伯语,第二年转到法律系,后来因痴迷写作选择退学,终成正果。另一位就是革命领袖列宁,他入学只有几个月就因为闹学潮被校方开除,继而被逐出喀山,距此30年后他领导了俄国的十月革命。他的塑像现在仍矗立在喀山大学的校园里,据说这是俄罗斯境内仅有的青年列宁的塑像。

李先生游记,穿越欧亚大陆之俄罗斯历史文化一瞥

喀山克里姆林宫里仍存在历史争议的斜塔

李先生游记,穿越欧亚大陆之俄罗斯历史文化一瞥

喀山大学的青年列宁塑像

准备离开喀山奔赴圣彼得堡了。我们在喀山逗留的时间不长,但这里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却非常深刻,我觉得这是一座低调而简朴、大气有底蕴、美丽与魅力并存、淡定中透着自信的城市。如果有人要我在俄罗斯选择一座城市居住一段的话,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喀山。

建在沼泽上的城市

圣彼得堡是俄罗斯最值得一游的地方。这里留下了俄罗斯帝国诸多沙皇们的遗迹,其中以彼得大帝为甚。俄罗斯人最有历史意义的领土扩张,是从这里开始的。有人说,俄罗斯人有领土扩张的基因,从历史上看,似乎是这样的,至少沙皇家族有这个传统。他们并非像一般游牧民族,迫于生存环境的压力去侵扰他人,而是实实在在地要扩张领土。前面说到东正教时,提到了莫斯科公国的大公伊凡三世迎娶了东罗马帝国的末代公主索菲亚,使自己“名正言顺”地成了罗马帝国的继承者和东正教的代言人。对于俄罗斯而言,继承这样的政治遗产似乎能使他们的任何扩张行动都变得“师出有名。”我不能断言这就是沙皇家族具有扩张基因的原因,但这件事一定影响重大,至少他们有了家族的“初心”和“使命。”

伊凡三世去世四十七年以后,他的孙子伊凡四世成了俄罗斯的首位沙皇。这位以残暴著称的“雷帝”,把原来蒙古金帐汗国的地盘变成了俄罗斯的领土,并继续向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扩展。尽管地盘扩大了很多,但俄罗斯仍然是一个没有出海口的内陆国家,东方色彩越来越浓厚,对欧洲乃至世界的政治版图没有产生什么重要影响。何况当时俄罗斯四周强敌环伺,北方的瑞典控制着通往欧洲的商道,宿敌波兰和立陶宛威胁着莫斯科,南面奥斯曼帝国的藩国克里木汗国也时常来侵扰。这种局面维系了八九十年,直到年轻的彼得大帝在宫廷斗争中胜出登上大位,局面才开始改观。

彼得一世1682年即位,1689年掌握实权,1697年派遣使团前往西欧学习先进技术,本人则化名彼得·米哈伊洛夫下士随团出访,先后在荷兰的萨尔丹、阿姆斯特丹和英国的伦敦等地学习造船和航海技术,并聘请大批科技人员到俄罗斯工作。回国后积极兴办工厂,发展贸易,文化、教育和科研事业,同时改革军事,建立正规的陆海军,加强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他在位期间发动战争,夺取了波罗的海出海口,为俄罗斯未来的扩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可以说,近代俄罗斯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史,无不源于彼得一世时代。1712年,彼得大帝将俄罗斯首都从莫斯科迁都到圣彼得堡,使之成为俄罗斯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此后俄罗斯开始迅速崛起,成为世界性大国。

圣彼得堡是1703年奠基修建的,这片土地原来属于瑞典人,他们在这里牢牢卡住了俄罗斯的出海通道。经过21年的北方战争,俄罗斯终于打败瑞典夺得了这块土地。在建立城市之前,这里只是一片沼泽,由涅瓦河三角洲上的近百个岛屿及河漫滩组成,地势较低,海拔仅1.2-2米。这种地形其实并不适于修建城市,至少在经济上是不划算的。但为了守住波罗的海的出海口,打通通往欧洲的海路,固执的彼得大帝还是决定下血本在此建城。他首先在涅瓦河三角洲的兔子岛上修建了彼得要塞,驻重兵把守,以防御瑞典军队的进攻,继而把此地扩建为城,波罗的海出海口从此纳入俄罗斯版图。彼得大帝在圣彼得堡创建了波罗的海舰队,使俄罗斯在历史上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海军。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现在圣彼得堡共有42个小岛,由423座桥梁连接。从彼得大帝迁都开始至末代沙皇,这里一直是俄罗斯的首都,历时200多年。

李先生游记,穿越欧亚大陆之俄罗斯历史文化一瞥

彼得要塞

李先生游记,穿越欧亚大陆之俄罗斯历史文化一瞥

要塞中的彼得大帝雕像

我们住进了涅瓦河畔的圣彼得堡大饭店,打开窗户就可以看到对岸的阿芙乐尔巡洋舰,这艘制造了“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的战舰似乎被永久地定格在那里了。涅瓦河发源于欧洲最大的淡水湖拉多加湖,虽然只有74公里长,却是一条充满了传奇色彩的河流。她在圣彼得堡市内蜿蜒流淌28公里,岸边坐落着这座城市的皇家宫殿、教堂、要塞、名校、政府及军事机构,就像一条串起了珍珠的链子,把圣彼得堡的精华都系在身上,然后静静地流向芬兰湾,进入波罗的海。几百年来在涅瓦河两岸发生的故事,正是俄罗斯沙皇时代的历史缩影。

站在宾馆的窗前,我觉得需要了解的事情很多,行程看上去也比前面几站要紧张一些。好在这个宾馆又是处在到哪个景点都不是很远的地方,可以很好地利用一早一晚的时间。有点不幸的是,圣彼得堡的游客明显多于前面几站,大巴车下来的旅行团一个接着一个。如果选的时间不合适,在宾馆吃早饭都找不到座位。到了旅游热点,这也是避免不了的。

李先生游记,穿越欧亚大陆之俄罗斯历史文化一瞥

从宾馆房间隔窗远望

李先生游记,穿越欧亚大陆之俄罗斯历史文化一瞥

宾馆里在窗边吃早餐的游客

彼得大帝的遗产

在一片出海口的沼泽地上建一座城,而且是一座能与有限的几个世界名城相媲美的城市,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瘦瘦高高的小伙子导游尼克告诉我们,这座城市其实是石头砌出来的。因为彼得大帝认为,新的城市一定要用石头来建造。或许石头建筑的存在更能够使他扬名千古吧。为了保证建城有足够的石头来源,他甚至禁止俄罗斯其它地区用石头盖房子。最奇葩的是,他对所有进入圣彼得堡的船只征税,税费不是金钱而是石头,简称“石头税。”船只缴纳石头的数量、重量等都有明确规定,依据船只的大小有所不同。据说,涅瓦大街上的地砖,主要是用芬兰来的船只交纳的花岗岩石头制作的。所以在今天,你在这座城市走路时脚下的石砖,你所看到的石头垒成的墙体,都有可能是彼得大帝时代留下的遗产。因此可以说,在这座城市里,彼得大帝的印记无处不在。

圣彼得堡这座城市的总设计师,非彼得大帝莫属。涅瓦河畔那一排排几乎等高的建筑,被涂抹成各种明快、靓丽的色彩,与我前几年在阿姆斯特丹看到的市容非常相似,只不过涅瓦河比阿姆斯特丹的城市运河要宽一些,我想这大概与彼得大帝在那里学习过一段有关。因此,圣彼得堡的城市风格,早在几百年前就被彼得大帝确定了。彼得大帝一辈子都在向西欧学习,也都在想融入欧洲,介入欧洲事务,这种倾向也一直影响着沙皇皇室和俄罗斯民族,令人感到有些悲催的是,西欧世界至今仍然对他们若即若离,保持着相当的警惕性,且时常发生对抗。

彼得大帝给俄罗斯留下的遗产,看不见的远多于看得见的,这里还是说说那些看得见的吧。除了彼得要塞,彼得大帝留下的夏宫令人印象深刻。世界各国的皇帝似乎都喜欢有一块自己的园林,更亲近自然,与正式的宫殿保持一定的距离,称为“离宫”,供他们放松享受。中国有圆明园、避暑山庄,法国有凡尔赛宫,没有离宫的欧洲王室也会有个供休闲享乐的城堡。彼得大帝的夏宫其实很有点凡尔赛宫的风格,这大概也是他学习西欧的成果。后发崛起的彼得大帝,似乎急于向世人展示俄罗斯的崭新形象,因而这座宫殿多少有点暴发户的味道。人们通常评价夏宫时,大都认为最突出的是那里的喷泉体系:150多个完全靠水位差形成的喷泉,包含了2000多个喷柱,加上分布在中心地带形形色色的金色雕塑,构成了一幅幅耀眼的图案。

李先生游记,穿越欧亚大陆之俄罗斯历史文化一瞥

夏宫下花园的喷泉奇观

李先生游记,穿越欧亚大陆之俄罗斯历史文化一瞥

站在宫殿平台上俯视下花园,遥望波罗的海

在我看来,这座离宫最牛的地方在于它直通大海。沿着下花园的中心水道一直向前走,就到了蓝色的波罗的海岸边。靠着白色的护栏远望,是一种身心完全融化在海天一色之中的感觉。这种开放式的,视野辽阔的宫殿和花园,恰好是彼得大帝向西欧打开的一个门户。俄罗斯从这里走向大海,走向世界,完成了它由弱变强的蜕变。假如再融入点中国元素,在宫殿大门处或海边楼台上挂一幅长联,抒发情志,那就会成为画龙点睛之笔。可惜俄文搞不了这套,只能作罢。

李先生游记,穿越欧亚大陆之俄罗斯历史文化一瞥

在下花园尽头凭栏观海

李先生游记,穿越欧亚大陆之俄罗斯历史文化一瞥

下花园林中

夏宫分为上花园和下花园,上花园也是水池、喷泉、林木、花草的组合,但缺乏高低错落,相对乏味。游客通常在下面逛够了,还有时间才会去走走,我们只是匆匆转了一圈就离开了。夏宫也是彼得大帝参与设计和制造的,宫殿里至今还保存着十几幅他绘制的草图。据说彼得大帝的木匠活非常棒,闲暇时间还会做一些木工活,且不像中国那位明熹宗会因为爱好木工活而误了军国大事。夏宫一共建了10年,竣工后两年彼得大帝就去世了,他毕竟看到并享受了自己的作品,算比较幸运的吧。

圣彼得堡有一个十二月党人广场,是纪念1825年12月在这里发动反对沙皇独裁统治的斗争而命名的。但在这个广场上,却矗立着那位最有名望的沙皇——彼得大帝的塑像。在圣彼得堡那些彼得大帝的塑像中,这个是最有名气的,称为“青铜骑士像”。铜像的底座是40吨重的一整块花岗石,据说是在芬兰湾附近发现的,用了5个月的时间运到这里。在花岗石上面刻着“叶卡捷林娜二世纪念彼得大帝一世于1782年8月”。塑像上的奔马,象征着崛起的俄罗斯,而马掌下面踩着一条蛇,有人解读为是一切阻碍彼得大帝改革的守旧派。导游尼克给我的解释是:那条蛇是当年的死敌瑞典。我觉得尼克肯定是对的。普希金为这座青铜骑士像做了一首长诗,其中有这样几句:这里将建造起一座城市,使烦恼的邻人烦恼不安,大自然早已决定,就在这里,我们必须开一个对着欧洲的窗子。

李先生游记,穿越欧亚大陆之俄罗斯历史文化一瞥

圣彼得堡十二月党人广场,彼得大帝的青铜骑士像。

俄罗斯的女皇

彼得大帝去世之后的十几年中,俄罗斯皇位变动比较频繁。可能是彼得大帝在“全盘西化”的路上走得太远,他后面的几位继承者为了局势的稳定,摈弃了彼得大帝的一些做法,因而政绩也乏善可陈。彼得大帝的妻子叶卡捷琳娜一世执政两年多去世,他的孙子彼得二世执政不到三年去世,仅活了15岁。此后皇位被传给了彼得大帝的侄女安娜一世,她执政十年皇位又到了伊凡六世手中。伊凡六世执政仅一年多,就在宫廷政变中被推翻。胜出者是彼得一世与叶卡捷琳娜一世的第三个女儿——伊丽莎白一世,她在位的二十年期间,俄罗斯才逐步回到了彼得大帝确立的既定方针和发展道路上。

冬宫是在伊丽莎白一世执政期间修建的,彼得大帝在位时,这里是一座剧院。在那个年代,欧洲的王宫贵族都有自己的宫殿,如卢浮宫、白金汉宫等,因此伊丽莎白也下令在此地为俄罗斯王室建造了他们自己的宫殿。宫殿于1762年竣工,但伊丽莎白一世却没能住进宫殿里,因为她已经于1761年香消玉殒。住进这座新宫殿的是她的继承者,彼得大帝的侄外孙彼得三世与其妻子叶卡捷琳娜二世。可惜这位新沙皇仅在皇位上坐了180天,就被他的妻子发动宫廷政变推翻——叶卡捷琳娜二世转眼就变成了这座新宫殿的主人,并在不久后把冬宫变成了她的私人博物馆。

叶卡捷琳娜二世是另一位俄罗斯沙皇中被称为大帝的,她主张开明专制、倡导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其统治期间,俄罗斯帝国向南、向西扩张,从奥斯曼帝国和波兰立陶宛联邦手中将新俄罗斯、克里米亚、北高加索、右岸乌克兰、白俄罗斯、立陶宛和库尔兰在内的大片领土纳入囊中。她还参与俄普奥三次瓜分波兰,在对土耳其的作战中取得黑海沿岸地区,并吞并了克里米亚汗国。领土的不断扩张,使俄罗斯的疆域达到鼎盛。与此同时,冬宫的收藏也开始日益丰富,内饰极为奢华。只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冬宫,是1837年失火以后重新修建的。它于1922年被改为俄罗斯的国家博物馆。

李先生游记,穿越欧亚大陆之俄罗斯历史文化一瞥

冬宫内部的各种走廊

李先生游记,穿越欧亚大陆之俄罗斯历史文化一瞥

冬宫的徽章大厅

李先生游记,穿越欧亚大陆之俄罗斯历史文化一瞥

冬宫小教堂

怎么形容冬宫呢?金碧辉煌?美不胜收?目不暇接?琳琅满目?似乎都难尽其意。它和大英博物馆、法国卢浮宫、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并列为世界四大博物馆。世界四大博物馆分立在英、法、美、俄,也印证了他们在历史上扩张和暴发的过程。进到这个珍宝艺术品堆满了400个房间的地方,完全不知道应该从哪里看起,导游尼克领着我们穿梭在富丽堂皇的厅廊里,把有看点的地方都走了一遍,我依然难以形成很清晰的记忆。宫中的厅、廊尚且如此,更不用说那些数不清的藏品了。网上说冬宫建成之初,女皇就把这里当作了她的私人博物馆。我真不知道她有多少时间去欣赏这些奇珍异宝,能否很清楚地知道每件宝物的来历。也不知道她是真的喜欢这些身外之物,还是为了要彰显自己的权力和地位。当然,无论其动机如何, 从客观上看,收藏还是对这些珍贵文物起到了保护作用,这些宝物最终成为国家博物馆的藏品也是唯一的正途。

冬宫是一个美得透不过气来的地方。之所以说“透不过气来”,是因为过多的艺术珍品突然一下展现在你的面前,让你觉得无所适从。如同你只有一个胃,好菜却上了满满一桌,让你看都看饱了,反而没了胃口。看这样宏大的博物馆,实在是一件令人兴奋又头疼的事,只是以现在的旅游条件,大概也只能如此了。走出冬宫,天气恰好由阴转晴,被宫内炫目的金光弄得有些茫然的我,突然看到了清澈的蓝天,顿时觉得神清气爽。

李先生游记,穿越欧亚大陆之俄罗斯历史文化一瞥

冬宫广场

叶卡捷琳娜二世是最早入主冬宫的皇帝,她在位34年后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占据冬宫的时间也是最长的。但作为俄罗斯历史上唯一能与彼得大帝相提并论的女皇,她在圣彼得堡南24公里的沙皇村(现称普希金市)还有一个消夏的住所,这就是叶卡捷琳娜宫。这座宫殿的命名与她无关,它是彼得大帝送给他妻子叶卡捷琳娜一世的别墅,并以妻子的名字命名,1724年初建成时只是有16间正房的两层豪宅及一个小花园。1741年,另一位女皇,彼得大帝的女儿伊丽莎白一世对这座别墅进行了改扩建,意大利的天才建筑师拉斯特雷利把它改造成了一座天蓝色外表的宫殿。而叶卡捷琳娜二世作为这里的第三任主人,则把这里的几何形布局的花园改造成了英式园林。这个宫殿表现出了三代女皇的理想和品味。

李先生游记,穿越欧亚大陆之俄罗斯历史文化一瞥

叶卡捷琳娜宫外观

叶卡捷琳娜宫最大的看点是琥珀屋。它是1716年由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送给俄罗斯彼得大帝的礼物,墙面镶嵌有6吨多的琥珀和名贵珠宝,光彩耀人。“二战”期间,这间宝屋被冲进宫殿的纳粹劫掠,据说这个被拆整为零的“琥珀屋”,现在仍躺在奥地利的一个湖底。至2003年,俄罗斯的能工巧匠重新复原出了琥珀屋当时的面貌。这一复原工程历时25年,耗资1100万美元。现在复原的这间琥珀屋不允许游客拍照,不过在我的眼里,屋内墙体上的每一个宝石单独看都很漂亮,但把这些珠宝都堆砌在一起,反倒没有那么美。它不过是最有名气,最有故事的一间“宝屋”而已。

李先生游记,穿越欧亚大陆之俄罗斯历史文化一瞥

叶卡捷琳娜宫的黄金大厅

俄罗斯历史上出现过四位女皇,她们虽然都有奢靡的一面,但对于政务的处理,并不弱于男性。史上对她们的评价,高于俄罗斯大部分男性沙皇。特别是叶卡捷琳娜二世,她让俄罗斯成为了与英、法、德并列的欧洲列强,在俄罗斯不断扩张和发展的过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荣耀与伤痛——刻在城市里的皇家烙印与彼得大帝类似,叶卡捷琳娜二世与自己的儿子关系也不是很好,政见亦不相同。不同的是,彼得大帝处死了反对自己的儿子,而1796年去世的女皇还是传位给了她的儿子保罗一世。保罗一世是一位悲情人物,因其母与俄罗斯禁卫军长有染,由此引发过一些有关保罗生父的猜测。他自认为救世主的化身,被人认为有精神疾病,即位后全面维持专制权力。执政五年后,他重复了父亲彼得三世的命运,死于宫廷阴谋之中。然而这位悲情沙皇却在圣彼得堡留下了一座最负盛名的教堂——喀山大教堂。他决定兴建这座教堂是为了安放喀山圣母像,为此还举行了设计竞赛,最终采取了意大利设计师沃罗尼欣的方案——修建与罗马圣伯多禄大教堂相似的喀山大教堂,或许在他内心真的认定他是罗马帝国的继承者和救世主的化身。

1801年,保罗一世还没有等到喀山大教堂奠基仪式就遇害了,这座教堂直到1810年才正式竣工。继承保罗皇位的是他的儿子亚历山大一世,也是叶卡捷琳娜二世非常看重的孙子。这位女皇生前亲自安排了孙子的婚事,而且曾经试图绕过保罗一世让孙子直接从她手里接过皇位。亚历山大一世继位后迅速回到了祖母的执政轨道上,在军事上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并继续扩展着俄罗斯的版图,其中最重要的一次军事胜利就是在1812年的卫国战争中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当然民间传说这是喀山圣母保佑的结果,圣母在俄军元帅库图佐夫向她祷告时告诉这位元帅,她会给法军送去了几十年不遇的强劲寒流。看来喀山大教堂的建立是很有必要,也是非常及时的。

击败拿破仑使亚历山大一世的皇帝生涯达到了顶峰,他成为反法同盟的盟主,把欧洲的命运都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然而, 他率军攻入巴黎以后,效忠他的青年近卫军看到了巴黎的繁华和革命带来的自由,痛感俄国的落后,遂立志推翻俄国专制政府。他在无意中培养了反沙俄的十二月党人。亚历山大一世执政后期在取消农奴制和反腐败的改革中屡屡受挫,希望俄罗斯进一步开放和自由化的理想也与社会现实格格不入。这给他的继任者尼古拉一世留下了诸多难题。1825年,亚历山大一世的去世加速了青年贵族的反专制行动,因此尼古拉一世上任伊始,就对十二月党人的起义进行了疯狂镇压,并建立了秘密警察制度,使俄罗斯变得更加动荡不安。

李先生游记,穿越欧亚大陆之俄罗斯历史文化一瞥

保罗一世留下的圣彼得堡喀山大教堂(修缮中)

李先生游记,穿越欧亚大陆之俄罗斯历史文化一瞥

冬宫广场,为亚历山大一世建立的重600吨的亚历山大纪念柱

李先生游记,穿越欧亚大陆之俄罗斯历史文化一瞥

尼古拉一世镇压十二月党人起义的参政院广场,现称十二月党人广场

李先生游记,穿越欧亚大陆之俄罗斯历史文化一瞥

为纪念亚历山大二世建立的圣彼得堡滴血教堂

直到以镇压欧洲自由主义、民族主义运动著称的尼古拉一世去世,他的继任者亚历山大二世才下诏废止农奴制度,为俄罗斯19世纪后半期的中兴奠定了基础。亚历山大二世在中国人看来是个强盗,因为他通过签订【瑷珲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划走了中国大清朝15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不过在俄罗斯人眼里,他是近代化的先驱。他在任期间主持了多项政治改革,制定了把俄罗斯君主制改造为君主立宪制的计划。但另一方面,他对革命团体的镇压也并未终止,因而多次遭遇暗杀。最后一次遇刺时,第一枚炸弹伤及了他的卫兵和车夫,他本人安然无恙,却执意下车观察卫兵伤情,结果被第二枚炸弹炸死。

亚历山大二世的儿子,皇位继任者亚历山大三世为了纪念父亲,在他父皇遇刺的地点以莫斯科圣瓦西里教堂为蓝本,建起了一座圣彼得堡滴血教堂。然而,亚历山大二世的遇刺还是打断了俄罗斯改革的进程,在他遇刺后的三十多年里,最后两任沙皇难以挽回王朝的颓势,导致罗曼诺夫王朝很快在俄罗斯风起云涌的革命运动中走向灭亡。喀山大教堂、亚历山大纪念柱、十二月党人广场、滴血教堂这几处地点,展现出了后叶卡捷琳娜时期的俄罗斯历史轨迹,而末代沙皇的历史遗存,只能留在我们去过的叶卡捷琳堡了。

王朝之后的荣光

1917年3月,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宣布退位,圣彼得堡的沙皇时代结束了。王朝的灭亡是历史的必然,但圣彼得堡的荣光却并没有因此消退。1917年11月在这里发生的十月革命,催生了社会主义的苏维埃联盟,使这座城市再次聚集了全世界的目光。这次革命的影响对于中国也是非常巨大的,可以说直接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我们这一代人,就是看着电影【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唱着苏联革命歌曲长大的,也是在中苏论战,反帝反修,珍宝岛事件的政治氛围中熏陶出来的,这让我们与前苏联及俄罗斯总有些“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结。随着时间的流逝,历史的迷雾逐渐散开,我们只是希望像走亲戚那样过来看看,那些往日的恩怨情仇,是非荣辱,早已不了了之,变得淡然了。

圣彼得堡的荣光经常与战争脱不开干系。1941年,这座当时更名为列宁格勒的城市,被纳粹德国团团包围,后又进行了长期封锁,度过了近900天的艰难岁月。希特勒曾明示要把这座城市从地球上抹去,却遭遇了城市军民的殊死抵抗。纳粹切断了通往这座城市的所有通道,对这里进行狂轰乱炸,使这座城市的300万军民生活在饥饿和恐慌之中,濒临生不如死的绝境。然而俄罗斯人坚韧不屈的风格,竟使他们顽强地坚持了下来。他们奇迹般地在涅瓦河上游的拉多加湖面上开辟了一条冰上公路,送进粮食物资,送出伤员,最终以死亡100万人的代价,挫败了纳粹毁灭这座城市的企图。而这个死亡人数,超过了二战期间美、英两军死亡人数的总和。

李先生游记,穿越欧亚大陆之俄罗斯历史文化一瞥

十月革命的象征:阿芙乐尔巡洋舰

李先生游记,穿越欧亚大陆之俄罗斯历史文化一瞥

胜利广场上纪念列宁格勒保卫战的一组群雕

俄罗斯被称作“战斗民族”,或许不应该简单解释为特能打仗。其实在很多战争中,他们的胜利都是“惨胜”,即胜利的同时自己也付出了巨大而惨痛的代价。令人敬畏的是这个民族坚韧不屈的性格,这种性格往往能让他们在绝处逢生。有人说俄罗斯人常能反败为胜是因为他们在地理环境方面有很大迂回空间,也有人说是寒冷的气候大大消减敌方的战斗力,甚至还有人把原因归于喀山圣母的保佑。其实他们在危急存亡的时刻中表现出来的坚韧不屈的力量,才是他们经常能反败为胜的关键。没有这一点,其它条件是无法发挥作用的。

在圣彼得堡的两天行程略显紧张,但还是感到非常充实的。在踏上去往莫斯科的火车之前,我们来到了市中心的涅瓦大街, 心情轻松地逛着。这里是圣彼得堡最古老也最有魅力的街道,豪华商店、教堂、名人故居分列在街道两旁,灯光璀璨,车水马龙。据说这座城市规定了建筑物不能超过冬宫的高度,因此看过去非常齐整,别具一格。商店橱窗里的商品摆放非常诱人,虽然我们觉得没有什么好买的,但似乎还是喜欢在这里消费自己的精力和时光。果戈里曾说:“只要一踏上涅瓦大街,一种游乐气氛便扑面而来。即便是你有要紧的事情要办,然而,一踏上大街,准会把一切事情都忘得一干二净。这是唯一的清闲去处,人们到这里来并非为生活需求所迫,亦非为实惠和淹没彼得堡全城的买卖利欲所驱使。”这话还真有那么点意思。

李先生游记,穿越欧亚大陆之俄罗斯历史文化一瞥

充满圣彼得堡市井风情的涅瓦大街

李先生游记,穿越欧亚大陆之俄罗斯历史文化一瞥

古老建筑上的装饰浮雕

从彼得大帝开始,俄罗斯的罗曼诺夫王朝在圣彼得堡演绎了俄罗斯的历史发展进程,几乎每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都会在这座城市留下深深地烙印。这里的宫殿、教堂、建筑物、人物雕像、纪念物乃至河流、广场,都可以成为俄罗斯走过的曲折道路的见证。这里洋溢着激情、理想和进取精神,也充斥着痛苦、忧伤与悲情色彩。在皇家贵族开疆拓土,一展宏图,万民拥戴的时候,底层民众也在这种辉煌的照耀下承受着深重的苦难。苦难中积蓄的力量演变成一次次的起义和革命,最终在王朝趋于衰退的过程中集中爆发,将他们彻底埋葬。但这个王朝留下的思维方式和文化遗产,仍然对这个民族有着深远的影响。

圣彼得堡,当我们告别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时候,总还想回头再看它一眼,有机会再见!

新圣女公墓中的人物

在火车上睡了一夜,我们就从圣彼得堡到了莫斯科。阴沉的天气让我们有些不那么兴致勃勃,导游娜塔莎带着我们在缭绕的雾气中看了一眼莫斯科大学,就来到了莫斯科的新圣女公墓。这个公墓原本是俄罗斯教会上层人物和贵族的安息地,也是彼得大帝囚禁和安葬她姐姐索菲亚公主的地方,现在安葬着很多前苏联时期及俄罗斯的著名人物,其中有不少是我们的“老熟人”。特别是那些政治人物,如赫鲁晓夫、米高扬、叶利钦等,还有著名文学家普希金、果戈理、契诃夫、马雅可夫斯基、法捷耶夫,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戏剧理论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另外还有我们并不熟悉的那些不同行业中的佼佼者,如舞蹈家、播音员、飞机设计师、产科医生等等。当然,不懂俄文的话,你大概是很难认出几个人来的。

这里的墓碑上只有人物的雕像、姓名和生卒年月,并没有对人物进行评价。但一些墓地上的雕刻却颇有深意,让你能了解墓主人的职业甚至性格。公墓里有三位中国人,就是原来中国共产党的领袖王明和他的妻女。王明在中国是一个国共双方都不待见的人物,只能由前苏联收留了。但据说他的夫人孟庆树也不待见他,两人关系很差,所以他夫人和女儿并没有与他葬在一起。前苏联几代最高领导人都葬在红场的列宁墓后面,包括斯大林、捷尔任斯基、斯维尔德洛夫、伏罗希洛夫、布琼尼、伏龙芝、日丹诺夫、朱可夫、加里宁、勃日列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苏斯洛夫,赫鲁晓夫是一个例外。据说他坚决不同意与斯大林葬在一起,逼他下台的勃日列涅夫也认为他没资格葬在那里,所以最后遂了他心愿,安葬在这座公墓里。他的头像被夹在黑白花岗岩之间,是要说明他功过分明还是性格鲜明?

李先生游记,穿越欧亚大陆之俄罗斯历史文化一瞥

叶利钦墓地

叶利钦的墓地没有雕像,墓地放置着一面由中国的白色大理石,意大利的蓝色马赛克与巴西的红色岩石组成的俄罗斯国旗,大概是要点明墓主人是苏联解体后的第一位俄罗斯总统吧。我突然觉得我们对莫斯科会比俄罗斯其他城市熟悉得多,圣彼得堡主要承载的是沙俄崛起的历史,而莫斯科的历史记录和那些逝去的人物离我们过去的生活更近。不对这些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是对的,许多人和事都需要在历史的进程中慢慢解读。我们不过活了短短几十年,世上对不少人物的评价就都已大相庭径。现在认定的丰功伟绩,很难说将来回头看是否就是罪孽。特别是通过现世个人崇拜捧出来的人物,不管现在多么至高无上,在被时间褪去那些粉饰的色彩之后,都难免被后人诟病和耻笑。

红场上的节日

我们住在莫斯科国家大饭店,这应该是离红场最近的宾馆了,出门走过一个地下通道就到了红场,与克里姆林宫隔街相望。只是我们感觉红场有些异样,上面堆放着不少脚手架,还有工程车停在附近,似乎有什么修缮的工程。问了一下,原来两天后是莫斯科建市872周年,市政府正在准备庆祝活动。我问赶上这样的节日是不是好事,能否近距离观看或者参加这种庆祝活动,娜塔莎给我们的结论是否定的。她说临近节日这两天可能就会有交通管制,到市中心会不太方便。如果不是因为接我们这个团,她会选择离市中心远远的。但这两天会管制到什么程度,她也说不清楚。

李先生游记,穿越欧亚大陆之俄罗斯历史文化一瞥

我们住的宾馆与红场隔街相望

李先生游记,穿越欧亚大陆之俄罗斯历史文化一瞥

节日前的红场,红墙内的克里姆林宫与红墙外的列宁墓

李先生游记,穿越欧亚大陆之俄罗斯历史文化一瞥

红场夜景

太能理解了,这也是北京有大型活动时经常发生的事。一个国家的城市管理和活动组织风格,与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习惯关系密切,而与制度的相关性不大,并不是把塔尖上的红星变成十字架就能改变人的思想和行为。但不论如何,我们还是有“地利”的优势,可以在早晚的时间进红场看看。只是有一点比较遗憾,原本我们五人(乃洪随团回去)定好了比旅游团在莫斯科多呆一天,考虑在剧院看看芭蕾舞或去附近的国家博物馆参观,现在剧院的节目都停了,国家博物馆到时候能否进去也是个问题。娜塔莎告诉我们不用担心,她有更好的地方可以带我们去,我们只要抓紧时间在附近好好玩就可以了。

红场大约九万平米,是天安门广场的五分之一,由花岗岩石铺就,西面就是克里姆林宫。广场边的建筑都是知名建筑,如北面的国家历史博物馆,喀山教堂,东面由一千家专卖店组成的古姆百货商店(GUM department store),最引人注目的的是红场南端的圣瓦西里升天大教堂。这座充满童话色彩的教堂是1553-1554年为纪念伊凡四世战胜喀山汗国而建的,最初由七座木质小教堂组成,几年后改为九个石质教堂,其后又加了九个“洋葱头”顶。最高的中央塔有65米,当年是莫斯科最高的建筑,也代表了16世纪俄罗斯的建筑水平,被后来的教堂建设者所效仿。在俄罗斯看了太多的东正教教堂,这是建筑风格最别致的一个。不过据说这个教堂属于被保护的文物,现在被用作国家博物馆的分馆,已经基本不举行宗教活动了。

李先生游记,穿越欧亚大陆之俄罗斯历史文化一瞥

圣瓦西里升天大教堂

李先生游记,穿越欧亚大陆之俄罗斯历史文化一瞥

红场的无名烈士纪念墙

坐落在克里姆林宫与红场之间的列宁墓,并不是经常开放。现在那附近都是脚手架,人们正在那里搭建用于市庆活动的看台,连走都走不过去。还好,我们只是想在附近转转,去不了就算了,即便陵墓真的开放,我们也不见得会进去。莫斯科这座城市,明显的历史性标志建筑是彼得大帝之前的欧洲中世纪建筑,如克里姆林宫和一些东正教教堂等。由于斯大林时期教堂被大量拆毁,目前的看过去更多的建筑是前苏联时期的,包括纪念碑、纪念雕像等。红场上令人印象深刻的纪念物是二战时期的无名烈士纪念墙和朱可夫元帅的骑马雕像。娜塔莎告诉我,二战那段历史在他们看来就是一场卫国战争,苏联是被动地卷入战争的,并不像一战时期是主动参战,因此他们描述这段历史时很少提“二战”,只提卫国战争。朱可夫的骑马雕像就是他在卫国战争中红场阅兵时的形象。他能成为那次阅兵的总指挥,是因为斯大林骑马不太灵光,只好请他代劳。

李先生游记,穿越欧亚大陆之俄罗斯历史文化一瞥

朱可夫的红场阅兵雕像

李先生游记,穿越欧亚大陆之俄罗斯历史文化一瞥

红场东侧的商业步行街

红场周边还有一些名人故居,原社会主义国家革命领袖曾学习活动过的处所等等。毕竟莫斯科当时是“世界革命的中心”,有太多的满怀激情的异国革命者曾千里迢迢到这里来学习取经,回去就摇身一变成了革命领袖,搅得四海翻腾五洲震荡。近一个世纪过去,这些革命领袖早已作古,异国他乡的人到了这里也没有了朝拜的热情,不过是睹物怀旧一声叹息罢了,有多少人还记得当年的初心呢?倒是红场还没有忘记它最早的大集市功能,周围的商业买卖显得十分兴隆,夜间璀璨的火树银花令人陶醉。我们陪着怀揣上千卢布的老余在那里逛店,希望她在离开前把这些卢布用掉,结果还是什么都没买。

克里姆林宫

莫斯科克里姆林宫是俄罗斯民族的象征,始建于1156年。当年的莫斯科大公只是在他分封的土地盖了一个木头小城堡,1320年伊凡一世开始对其进行改扩建,使这里开始成为莫斯科公国的中心。从1472年伊凡三世迎娶了拜占庭公主索菲亚开始,克里姆林宫才真正形成了宫殿建筑群。此后几百年,经过战争的破坏和多年的改建扩建,多次整容后成为现在的样子。宫墙高14米,厚6米,长2235米,将占地27.5万平方米的克里姆林宫围成三角形状,上面不均匀地分布着一些高低错落的塔楼。克里姆林宫的建筑形式融合了拜占廷、俄罗斯、巴罗克、希腊和罗马等不同的建筑风格,比较著名的建筑有圣母升天教堂、天使教堂、伊凡大帝钟楼、捷列姆诺依宫、大克里姆林宫、兵器库、大会堂、古兵工厂、苏联部长会议大厦、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办公大厦等等,1990年,它与红场一起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李先生游记,穿越欧亚大陆之俄罗斯历史文化一瞥

克里姆林宫示意图,其中彩色部分对游客开放

李先生游记,穿越欧亚大陆之俄罗斯历史文化一瞥

入口处的苏联部长会议大楼,赫鲁晓夫时期所建,现用作剧院

由于临近莫斯科市庆,游览克里姆林宫的时间也变得有些不确定。好在虽然时间略有推迟,我们还是进去了。这里当然不可能全部开放,游客主要集中在教堂广场(示意图中的黄色部分)及大克里姆林宫周边。那些不开放的地方,拍几张外景还是没问题的。教堂广场是15-16世纪期间建成的,是莫斯科最古老的广场,周边的建筑群包括圣母升天大教堂、天使大教堂、报喜大教堂、多棱宫等,还有的教堂中文名字比较拗口,就此略过。向上仰望,各个教堂上的“洋葱头”金光闪闪,令人目眩,多得数不过来。每个教堂、建筑都有自己的故事和传说,信息量很大,听完也记不太清楚。

李先生游记,穿越欧亚大陆之俄罗斯历史文化一瞥

大克里姆林宫一侧

李先生游记,穿越欧亚大陆之俄罗斯历史文化一瞥

圣母升天大教堂

我感觉这里展示的“炮王”和“钟王”的故事绝对属于黑色幽默。“炮王”是一门用青铜铸造的古炮,铸于1586年。炮重40吨,长5.34米,口径0.89米。炮弹重2吨,炮口可同时爬进3人。原本是用来战时保卫克里姆林宫的,但事实上该炮从未发射过。没人知道当时的条件下如何把成吨的炮弹放入炮膛,如何发射,发射时会不会毁了炮身。大概这就是个皇家的“面子工程”,花了不少人力物力,整了一个没用的家伙吓唬人。虽然那个年代能铸成这样的大炮实属不易,但目的似乎更多是为了“大”和“重”,而并非“用”。网上说这尊大炮是俄罗斯军事力量和铸造工艺的历史见证,我也只能“呵呵”了。

“钟王”则铸成于1735年,是俄罗斯最大的一口钟,重约200吨(是北京永乐大钟的四倍半),铸造历时1年左右。大钟铸成后,由于实在太重了,人们没有办法把它从铸造坑里“提”上来,再安装到钟楼上,于是它只好继续留在坑里。两年后一次克里姆林宫大火中,钟体在用水灭火时导致冷热不均而开裂。掉下来一块重约11.5吨碎片。之后的100年间,人们尝试用各种方法将“钟王”从铸造坑中拉上来,但都没有成功。直到1836年,一位法国建筑师运用起重装置成功将“钟王”吊了出来,放在“伊凡钟楼”旁边的一个基座上。这一放就快200年了,直到今天。“炮王”和“钟王”的工艺水平如何暂且不说,这两件事一定是在沙皇严令之下才做出来的,也只有专制制度下才会出现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

李先生游记,穿越欧亚大陆之俄罗斯历史文化一瞥

一弹未发的“炮王”及那几个净重2吨的圆球炮弹

李先生游记,穿越欧亚大陆之俄罗斯历史文化一瞥

一声未响的“钟王”与11吨重的碎片

可能是因为莫斯科市庆,这天在克里姆林宫里能参观的地方不多。我们意犹未尽地走出宫墙,墙外是一个很漂亮的花园,位于克里姆林宫与红场之间。这个花园叫亚历山大花园,公园呈长方形,约900米长,是以击败了拿破仑的那位俄罗斯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命名的。公园里绿草茵茵,鲜花怒放,映衬着克里姆林宫的红墙,感觉非常放松。这里不仅有游客,俄罗斯人也非常多,他们在这里不像往常那么不苟言笑,大都显得热情洋溢。公园里有一处的“驷马奔腾”的雕塑喷泉,奔马在喷泉强劲的水柱中仿佛要腾空而起,动感十足,吸引了很多游客驻足观看和拍照。雕塑喷泉的周边有一些当地的商贩,卖些食品饮料;有人拿着画夹,随时准备给游客画像;还有人展示着一些供游客合影的小动物,如鸽子、蜥蜴等等。这些人应该就是吃游客这碗饭的,天天混迹于此,和国内一些旅游景点周边的情况差不多。

这里的鸽子很有意思,尾巴可以像孔雀那样开屏。但毕竟尾巴太短,即便开屏也不漂亮,看起来就像炸了毛,十分滑稽。鸽子并不怕人,在游客中间飞来飞去,然后在喷泉池边的栏杆上翘着尾巴休息。团里门头沟的老奚觉得有趣,就拍了几张。不想鸽子的主人马上过来,开口就向他索要300人民币,这看上去就是个套。当然领队和导游不会袖手旁观,立刻与鸽子的主人交涉,老奚把手机里的鸽子图片删了,鸽子的主人也就无话可说了。当然他不知道,在他们交涉的这件事的时候我也拍了他的鸽子,我倒不是“明知故犯”,而是根本不知道当时发生了什么。

李先生游记,穿越欧亚大陆之俄罗斯历史文化一瞥

驷马奔腾喷泉

李先生游记,穿越欧亚大陆之俄罗斯历史文化一瞥

尾巴“炸毛”的鸽子

斯大林时代的建筑群

除了克里姆林宫和红场周围的那些中世纪建筑,莫斯科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建筑当属斯大林时期的建筑了。1945年,前苏联历经四年的战争,以2700万人牺牲、1710座城市被毁的代价,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同时开始成为与美国并驾齐驱的超级大国。斯大林觉得莫斯科那些莫斯科大公国和沙俄时代的建筑,与苏联的国际地位完全不匹配,需要建造一批能与曼哈顿摩天大楼匹敌的建筑。虽然很多人认为摩天大楼是资本主义的象征,但这些从大清洗中熬出来的精英又绝不可能让领袖难堪,于是经过研究,设计出了一批结合巴洛克式城堡塔、中世纪欧洲哥特式建筑与美国三十年代摩天楼风格的建筑,也就是我们在莫斯科看到的那些“社会主义摩天大楼”,其典型代表就是莫斯科的“七姊妹。”

李先生游记,穿越欧亚大陆之俄罗斯历史文化一瞥

莫斯科大学主楼

李先生游记,穿越欧亚大陆之俄罗斯历史文化一瞥

主楼及广场上的喷泉池

莫斯科人把这七座建筑称为“斯大林的婚礼蛋糕”,它们分别是:莫斯科大学、列宁格勒饭店、劳动模范公寓(也叫艺术家公寓)、重工业部大楼、乌克兰饭店、文化人公寓、外交部大楼。其中乌克兰饭店已改称“皇家拉迪森酒店”,列宁格勒饭店改称为“希尔顿莫斯科列宁格勒酒店”,似乎酒店经营这类服务性行业不是俄罗斯人的特长。劳动模范公寓据说1940年就开始建了,许多艺术家后来都住在里面,文化人公寓里则住的大都是政界要人,这两座公寓应该是前苏联的精英居所。重工业部大楼中间是办公区,配楼是公寓,基本上是前苏联军工精英所在地。这些建筑的功能和用途,可以大致反映斯大林时期的苏联所关注的要点。这“七姊妹”的外观看上去差不多,不熟悉的人不容易分清。

莫斯科大学是“七姊妹”中最高的大姐大,配上楼前广阔的喷泉广场,蔚为壮观。其主楼高240米,33层,有3万多个房间。建成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欧洲最高的建筑。但这可不是一所只有大楼没有大师的大学,它是俄罗斯最伟大的学者罗蒙诺索夫于1755年创办的,全称“莫斯科罗蒙诺索夫国立大学”,目前拥有1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67位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娜塔莎也是这所学校毕业的,她对莫斯科大学目前不甚理想的世界排名不以为然,认为这是很多学者没有用英文去发表论文的结果,她坚信这里的教育是世界一流的。

我们清华的前校长蒋南翔在访问了莫斯科大学之后,也曾经被这里的主楼震撼,后来在清华盖起了一座苏式风格的主楼。我们在现场比较莫斯科大学的主楼,觉得清华的主楼简直小得不值一提,尽管当年它还算一座非常令人瞩目的建筑。当然仔细想想,如果是三十几层的大楼加一圈十几层的配楼放在清华园里,大概也很不协调,还是合适的就是好的吧。类似的苏式建筑在国内能看到很多,北京早期的十大建筑大都是苏式建筑,后期还盖了一些,这些苏式建筑都比莫斯科这“七姊妹”小好几号,如军博、北展。如果苏式建筑结合一点中国特色的话,不过是去掉建筑的尖顶,戴上中式亭阁的“帽子”,如老北京站, 农展馆。现在当然不同了,北京早就百花齐放看不出建筑特色了,老旧的苏式建筑也已经淹没在鸟巢鸟蛋大裤衩里了。

李先生游记,穿越欧亚大陆之俄罗斯历史文化一瞥

莫斯科地铁

斯大林时期的建筑不仅高傲地矗立在莫斯科的大街上,在地下也近乎奢侈地展示着它的风采。莫斯科地铁的建设早在卫国战争前就开始了,1940年以前已经建成三条地铁线,据说是出于军事方面的考虑。它被大家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地铁,有些车站的图片看上去犹如地下宫殿。当然那些照片是在地铁里无人走动,且灯光非常明亮的时候拍的。我们在地铁里川流不息的人群中,稍显昏暗的灯光下难以拍出这样的效果。即便如此,我对于莫斯科地铁里建筑材料的豪华,雕塑和内饰的考究仍然感觉非常不可思议。从经济角度来看,投入如此大的成本,投资是很难有回报的。

这里的建筑材料为什么要用五颜六色的大理石、花岗岩,为什么要用贵重的陶瓷和玻璃镶嵌浮雕,照明灯具又如此高档?我们后来从娜塔莎那里知道了原因。那是因为斯大林当年为了消除宗教、神权对这个国家的影响,下令拆除了很多莫斯科的教堂,地铁里的贵重建筑材料大都来自那里。或许当年建地铁本身就缺乏资金物资,用拆教堂的材料可以补上这个窟窿。当然,教堂里的雕塑、神像没有被搬进来,地铁里能看到的雕塑、宣传画大都是工农兵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形象。这些形象看上去非常眼熟,应该算是中国改革开放前那些司空见惯的美术作品的前身。

我们在莫斯科乃至俄罗斯没有看到一座斯大林的雕像,但斯大林时代的建筑仍然是莫斯科一道靓丽的风景。

莫斯科郊外的庄园

我们的旅行团结束了这次旅行回国了,我们五个人在莫斯科多逗留一天。这一天恰好是九月份的第一个周六,莫斯科市庆的日子。早上起来,宾馆门口已经比较冷清,只有警察在门口巡逻,时而看到他们牵着警犬路过。对面的红场彩旗飘扬,硕大气球在风中摇曳,看来一切已经准备就绪,只等庆祝节日的人们入场了。娜塔莎在赶往宾馆的路上,似乎有些不顺利,说时间可能会晚,让我们耐心等待。今天她要带我们去莫斯科郊外的卡洛明斯卡娅庄园,那里是圣彼得堡建成之前,沙皇在莫斯科的“避暑山庄”,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在这种日子里,远离热闹喜庆去个清净的地方,应该是个正确的选择。

李先生游记,穿越欧亚大陆之俄罗斯历史文化一瞥

卡洛明斯卡娅庄园示意图

总算还好,娜塔莎没有被拦在半路上。我们坐了八站地铁,到了山庄门口。这个山庄是不要门票的,所以通常会有很多中国游客在里面,又时值周末,俄罗斯人也不少。娜塔莎显然对这里非常熟悉(她的家就在附近),带我们从示意图右侧的入口进入,这里的游客要少很多。这座避暑山庄是1532年,为庆祝小王子的诞生修建的,占地390公顷。而这位小王子就是俄罗斯的第一位沙皇伊凡四世,也就是把原金帐汗国变为俄罗斯领地的伊凡雷帝,所以许多俄罗斯老人认为这座山庄是俄罗斯的圣诞地。在这座山庄里的皇室故事,都是发生在伊凡四世到彼得大帝迁都圣彼得堡这170年期间的。

我们跟着娜塔莎,进门就看到一座木结构的宫殿,这是彼得大帝的父亲,老沙皇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于1667年建造的。这座色彩缤纷的木质宫殿有270个房间,3000多扇窗户,曾让当年国外的参观者叹为观止。可惜这座宫殿在俄法战争中毁于战火,现在我们看到的宫殿是2010年重建的。宫殿的内部尽量恢复了原来的陈设,包括沙皇的起居、书房、桑拿浴室、会客厅等等,虽然这种复原难以完全到位,但能看出这座宫殿特殊的构造与内部的装饰铺排是独具匠心的。当然这位老沙皇的避暑宫殿,与儿子彼得大帝的夏宫,儿媳叶卡捷琳娜一世的叶卡捷琳娜宫相比,完全没有那种壮观、气派与奢侈,从建筑级别上看更像一个王爷。毕竟当年的老沙皇在西方诸强的眼里还只是一个割据一方的土皇帝,无法与英、法这样的新兴强国相提并论,也没有那些已经过气的老牌帝国积累的底蕴。

宫殿中有一个老沙皇会客时坐的宝座有些搞笑,这个宝座两侧放置了两头满身披金,闪着一对绿眼睛的狮子,座位上有一个按钮可以控制狮子的举动。一旦来访者的言行引起了老沙皇的不快,他就会按下这个按钮,狮子的眼睛马上回会泛出绿光,并发出低沉的咆哮声。不知道那些不知就里的来访者在这种情形下会不会被吓得半死,但这位老沙皇一定是乐在其中的。我总觉得这样的把戏适合孩子玩,也许老沙皇并不是认真的。

李先生游记,穿越欧亚大陆之俄罗斯历史文化一瞥

老沙皇的木结构宫殿

李先生游记,穿越欧亚大陆之俄罗斯历史文化一瞥

宫殿内部房间

李先生游记,穿越欧亚大陆之俄罗斯历史文化一瞥

老沙皇的宝座

李先生游记,穿越欧亚大陆之俄罗斯历史文化一瞥

皇家浴室

彼得大帝的少年时曾在这里居住过,他从小就喜欢造船,而且在附近的莫斯科河上造成过一艘小船,他的木工手艺大概就是在造船的过程中练就的,要为俄罗斯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打开通往欧洲的出海口的雄心大概也是在莫斯科河畔激发的。记得他冒充成俄罗斯的彼得·米哈伊洛夫下士在荷兰学习造船与航海时,成绩特别优秀,其实基础是在这座卡洛明斯卡娅庄园里打下的。彼得大帝在庄园里住的地方叫彼得小屋,周边还有他的塑像,我们的同胞主要集中在那个地方,摆出各种姿势拍照。其实那个小屋远没有这座宫殿有看头,彼得大帝也不是这所庄园的主角。我远远地看了一眼这个小屋,周边同胞们实在太多了,于是打消了拍照的念头。

与克里姆林宫类似,这里也有几座教堂集中在一起,是庄园建成后陆续修建起来的,所以也有人把这里叫做教堂庄园。而与山庄同年修建的耶稣升天大教堂,是这个庄园里最古老的建筑。当然我们这时最感兴趣的地方已经不在教堂,而在蜿蜒在庄园周边的莫斯科河。蓝天白云下,能在皇家的庄园里,在绿树和草地簇拥着的莫斯科河边漫步,享受莫斯科郊外的风光,是一件太令人惬意的事了。临近中午,娜塔莎在河边找了一家小店,我们一起吃着莫斯科河里的烤鱼,喝着俄罗斯的“格瓦斯”,顿时感觉卸掉了十几天长途旅行的疲劳,一身轻松。有点钱有点闲,好好做一个老百姓,还真是挺幸福的。

李先生游记,穿越欧亚大陆之俄罗斯历史文化一瞥

漫步在莫斯科河边

回到宾馆,莫斯科的市庆活动高潮已过,我们也要和它告别了。再见,俄罗斯!

李先生游记,穿越欧亚大陆之俄罗斯历史文化一瞥

莫斯科机场

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俄罗斯是发达国家吗?

俄罗斯是发达国家吗?

对于俄罗斯很多人的第一印象都是非常强大,属于世界强国类型,而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是以经济来划分的,为此不少人问小编俄

2024-01-14 #俄罗斯

李先生游记,穿越欧亚大陆之神秘的大西伯利亚

李先生游记,穿越欧亚大陆之神秘的大西伯利亚

去年和一个背包客朋友聊起来,说起有个老友汇旅行社,专营俄罗斯和外蒙的旅游。今年四月我们从新西兰回来,去老友汇了解情况,负

2023-12-28 #俄罗斯

李先生游记,穿越欧亚大陆之走进蒙古国

李先生游记,穿越欧亚大陆之走进蒙古国

去年和一个背包客朋友聊起来,说起有个老友汇旅行社,专营俄罗斯和外蒙的旅游。今年四月我们从新西兰回来,去老友汇了解情况,负

2023-12-27 #俄罗斯

张先生游记,坐火车穿越欧亚大陆

张先生游记,坐火车穿越欧亚大陆

北京上海两支团队同时出发,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汇合,一路乘着彼得大帝号,沿途依次游览了莫斯科、谢尔盖耶夫、圣彼得堡、喀山、

2023-12-27 #俄罗斯

李先生游记,曾经的俄罗斯情结

李先生游记,曾经的俄罗斯情结

老友汇的列车行驶在西伯利亚广袤的原野上,车窗外时时闪过那茂密的森林,无尽的原野,沼泽和湖泊。专属包箱内播放着我们曾经歌唱

2023-12-27 #俄罗斯

李先生游记,穿越欧亚大陆之俄罗斯历史文化一瞥

李先生游记,穿越欧亚大陆之俄罗斯历史文化一瞥

去年和一个背包客朋友聊起来,说起有个老友汇旅行社,专营俄罗斯和外蒙的旅游。今年四月我们从新西兰回来,去老友汇了解情况,负

2023-12-28 #俄罗斯

精选行程
联系我们
彼得大帝号

联系客服:赵女士

联系电话:135-5243-2257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五 09:00 - 17:30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工体北路11号1幢等6幢内6幢2层01-6-1内01号